黄金配角-国产传感器的春天何时到来

发布于: 2022-11-14 17:41
阅读: 110
分类: 行业资讯

黄金配角-国产传感器的春天何时到来

   ——  黄金配角-国产传感器何时才能崛起

 

        那些耀眼的明星,离不开黄金配角的衬托。而一般的电影,只会让人记住主角;能让人记住配角的电影,则非周星驰莫属 ―― 他能让每一个出镜的演员都有独特的个性。

        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当前传感器产值规模大约为1200亿至1600亿之间。作为各行各业的黄金配角 ―― 传感器,应用到传感器的相关各种下游产业,如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数字经济、物联网具体的如手机、汽车、巡航导弹等,传感器作为配套的角色存在,它是那么的不可或缺,却不为人们所熟知。比如,我们使用手机的时候,有谁知道里面集成了多少个传感器呢?

        国产传感器什么时候才能被重视起来?现时国内传感器的现状是超过80%的中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作为各产业、高端先进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器件,却体量微弱并长期被忽视。邻国有传感器的企业做到了全国市值第二,而国内的传感器企业根本排不上名。看来,传感器的出位,真的欠一个周星驰。

      

 

        在今天或以后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或机器人等,都是离不开传感器的,它是“灵魂”交流的器官,几乎是一切工业产品的基础要素。作为智能化的起点,作为“灵魂”交流的器官,作为最前沿的器件设备,传感器是构建智能工业和智能社会的基石 。在使用手机的时候,通话时靠近耳边会黑屏,触屏手机可以在屏幕上操作而不是传统的按键,等等,这些都是传感器在起的作用。

        近这几年来,芯片成了耀眼的明星,芯片成了卡脖子的超级形象大使。其实,像芯片、传感器、工业软件、科学仪表等很多的产品,都具有一剑封喉的作用,只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感应它的方式并不相同。

        传感器的类目繁多,视觉、触觉、感觉(感应)、听觉、嗅觉等,均是智能化的具体体现,这都离不开传感器的应用。传感器几乎要跨越所有的制造业门类,有如满天繁星,种类达万种以上。从实际应用上看,传感器在航空航天、军工、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的情况也大为迥异,而工业级的传感器则是迫切需要破局。

        就工业级的传感器而言,国内的产品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巨大的,一方面受到国内的生产制造水平所限,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不够;另一方面,则与国内对于传感器的重视度有关,可以用漠视来形容。在技术攻关的时候,其往往是作为配角来定义,往往是是以主机来牵头;在引进国外设备时,也是整机的引进方式,几乎没有国产零部件的机会,传感器更不用说。

        如核能、电力、化工等行业,一般都是直接输入成套设备,而这些设备基本上自带仪表和传感器。在许多的招标项目中,建设方也明确要求高端仪器和传感器必须采用国外品牌的产品。由于传感器在整机中的价值占比相对很低,点主导的厂方并不愿意冒风险采用国内的传感器品牌。这样,就等于给国产的传感器关上了大门,使得国内传感器厂商处于饥饿状态,缺乏行业应用和试错成长的机会。但是,国产的传感器厂商也需要加大努力啊!—— 像任正非所说的,用全部的力气去攻一点,总会有突破的!

        对于航空航天和军工来说,传感器就是导弹、火箭和各种军火的五官,这是所有武器的基准竞争力。

       

        国内的传感器厂家不仅没规模,质量也不够稳定,成本也更高。在国内,有点规模的厂家的主业都不是传感器,顶多是作为配套的存在 。很多的传感器都是处于小批量生产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这款产品的生产线才刚刚铺开,就已经生产完了。由此造成的单一产品的研制成本居高不下。中国制造的产品给人的深刻印象是价格低廉,比较国外有优势,但现实是恰好相反,国内的很多工业传感器,成本往往没任何的竞争力。

        这与传感器的复杂和精准的生产工艺有关。以光电传感器为例,需要从微弱信号检测到提取信号、整形放大、噪声处理等,企业需要从购买芯片、材料、单片机等元件,然后自己做光学、做结构,进行发光、收光处理及信号传送和显示等等,这个过程,需要的设备、工装、制具、校准仪器等,很多都需要企业自行研发。在没有规模的小订单的环境下,这些成本就成了企业的硬成本,也厄杀了企业再研发的空间。

       如果有大批量的订单,生产线容易变得更稳定,企业也就更愿意在质量控制体系的可靠性和供应链定性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产品的一致性也列容易得到控制。这种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半手工半自动化就在所难免,一下子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智能制造方式 —— 当一家传感器企业的产品被广泛集成到智能制造的生产线上的时候,它自身的生产却还是采用一种很落后的方式,真是一个非常大的讽刺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传感器都是小批量。量大面广的传感器,几乎都被国外品牌所把控,只是把缝隙里的艰苦地带留给了中国制造。这种定制化的缝隙很难产生足够多的利润。国外仪表用的传感器,往往都是一万只起才接受的订单,基本不接受个性化定制。在国内,专业生产电流开关量传感器的广州市国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因为接受定制,数量不多,还被吐槽生产周期长,价格还贵的尴尬。

       如此大的反差,肯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细看之下,中国的传感器产业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孤独村庄。在前面,被芯片和材料所制约;在后面,则往往要嵌入到仪表设备之中,要接受仪表厂商的挑剔。结果就是:传感器厂家自己投入23年好不容易开发一个新产品;下游的仪表厂商先观望后取证,又是等个三五年。好不容易证件齐全了,又要接受终端用户的挑剔了。

        而且,在国内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国产品牌的非国民待遇,国个品牌的超国民待遇:集成商开发一个系统,如果是应用国外品牌的传感器,如果系统与之有冲突,则往往是修改系统以适应国外传感器的要求。如果应用的是国内的传感器品牌,则要求传感器厂家修改以达到系统的要求,即使系统结构很容易修改。

因此,国内传感器之路漫漫兮。

       

        随着新兴行业的崛起,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善,

        我们相信,国内的传感器品牌崛起,在不久的将来。

 

 ————   2022年11月14日   周一。

分享

推荐文章

评论

  • 电话/微信:13632353391
  • 邮箱:goldlanst@163.com
  • 返回顶部